親愛的讀者朋友:

首先,感謝你對麻耶老師的愛,既然來到這邊,表示你是有備而來喔!
那麼,你想選擇哪一種參與方式呢?

(1)你可擔任最後的偵探,在書中四層解答之後,自行提出第五層解答。

 請在本PO文的留言區,大膽秀出你的推理吧! 

 

(2)法律從業者兼神祕書評家──勞倫斯.李已率先提出第五層解答,

 它是否合乎情理與邏輯?讀者諸君不妨前去交流切磋。
 
 請見最新貼文~
翼的螺旋──試解麻耶雄嵩《有翼之闇》第五層解答
 可直接在文章底下留言討論。

 


瑞昇竭誠歡迎大家熱烈而理性地討論!

(1)凡留言討論者就有機會獲得500元購書金,可用以購買瑞昇出版的任何書籍。
 如果活動熱烈,獎金還會再加碼喔!請各位偵探也邀請華生們一起來助陣!

(2)我們珍惜每一則參與討論的留言,不論正反意見、長短篇幅,都不會加以排除,絕對予以公平獲獎的機會。

(3)討論期限為:2017/06/16~2017/07/167/21()在瑞昇粉絲頁公布獲獎名單。

(4)貼心提醒!獲得瑞昇購書金的朋友,購買本公司書籍時,只運送台灣本島喔!

  (外地朋友可先預備好提供本島郵寄地址唷!)

(5)最後,還是不可免俗地得聲明一下,本討論區的解謎,是讀者朋友發揮偵探精神的

 心得感想,不代表麻耶老師的立場唷!

 

瑞昇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翼之闇》書封.jpg


(本文涉有關鍵情節,建議閱畢全書後再觀看)

 

在日本當代眾多推理作家中,麻耶雄嵩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他日後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寫作風格與打破結構範式的佈局特點,在一九九一年的出道作《有翼之闇》中已經毫無保留地展現了出來。然而這部受到推理界前輩島田莊司與綾辻行人推崇的作品,直到出版近三十年後的今天,還是飽受著本格推理讀者的爭議。

一直以來,傳統的評論觀點認為此作雖有創新的嘗試,但為了製造一個出人意料的「崩壞性」結尾,已經完全背離了本格推理小說創作的核心價值,即合理性與公平性。然而這些觀點,都是建立在「這部作品就是看上去的那樣,並沒有開放式的結局或隱藏結局的可能性」這一基礎上的。

多年來,不但少有讀者提出過《有翼之闇》結局最後「再上一層」的可能性,就連麻耶雄嵩本人對此也諱莫如深。然而如若忽略了對這一可能的進一步探討,不但很難確認這部作品的原意究竟為何,也無法在推理文學範疇內對此作的學術價值做出公允的評判。 

 

借著瑞昇文化首次在臺灣推出《有翼之闇》中文版的機會,筆者想和讀者朋友們一起試著解密這部毀譽參半的推理名作,並探討是否有隱藏結局的可能性。需要注意的是,在作者不公開發表自己創作原意的前提下,即使本文的論述帶有一定的根據,並基於原文與作者的寫作後記,也僅能代表筆者的個人觀點。無論讀者朋友們讀過後對本文的觀點贊同與否,都希望能吸引大家做進一步的思考與討論。


在進入正文前還請允許筆者就兩點進行說明:一是本文根據的底本是瑞昇文化 2017年的譯本,下文所引用的頁碼也會以此為準。二是因為是對結局和故事整體的討論,難免會涉及大量的書中情節,請關注閱讀體驗又沒有讀完本作的讀者朋友們在閱讀完畢後再看本文。已經閱讀完畢並構築過自己的推理的讀者諸君,不妨接著往下讀。

《有翼之闇》的佈局構架,據一般傳統的理解是有四層解答。三個偽解答,分別由木更津,麥卡托及木更津提出。而最後的真解答由香月提出。本文要討論的,是隱藏結局,即第五層解答的可能性。亦即正文中各人提出的解答對於事件來說,均為偽解答,而本書還暗含著一個隱藏的真解答。


筆者現在試著從正反兩個方向來論述第五層解答的可能性。反的方向,即是在很多讀者眼中本作的缺點。例如90歲老人揮刀砍殺眾人的現實可操作性;因為維持血脈純潔連續殺人的動機合理性;以及香月的身世在最後才提出,而前文沒有任何提示對於推理文學而言的不公平性。誠然,如若第四層香月提出的解答為真解答,那這些缺點便都是無法辯解的客觀存在。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這是21歲的出道作,作者卻已經在本書中展現了對整體佈局與節奏的不凡掌控能力。最後為了一個驚喜的逆轉而犧牲作品的現實可操作性,動機合理性與作品之於讀者的公平性,實在是得不償失的做法。一個依靠邏輯思維工作的推理小說創作者是否會做出如此取捨,是值得讀者朋友們質疑的。


而正的方向,是很多讀者的共識,即麻耶雄嵩作品的標誌性崩壞結尾。然而,強烈的崩壞性難免對作品的合理性與公平性產生影響,而私下的訪談中,麻耶雄嵩本人一直堅稱自己是本格古典解謎的捍衛者,可是如果打上了崩壞性的標籤,讓人難免會自然而然地把他的作品歸為新本格甚至變格的範疇,這與作者表達的觀點看似是相違的。
 

既然如此,那如果我們先姑且假設第五層解答的存在,會發生什麼呢?
 

答案顯而易見,之前的正反矛盾性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

在推理文學的黃金時代,代表作家之一的Ellery Queen(艾勒里·昆恩)的早期代表性特徵就是在揭曉最終解答前插入「挑戰讀者」這一環節。為向早期倡導公平解謎的古典本格致敬,後期日本的作家如島田莊司在《占卜星殺人事件》以及有棲川有棲在《雙頭惡魔》中紛紛插入多達兩封甚至三封對讀者的挑戰信。如果麻耶雄嵩真的堅守古典本格,本文又是對帶有挑戰信環節的昆恩國名系列作品的致敬,自然不會在提出第四個解答後文章就戛然而止。如果說麻耶雄嵩想遵從古典本格的解謎特質,卻想另闢蹊徑,又當如何呢?如果本書在提出第四個解答後就完結,把這個帶有些許暗示和不確定性的結尾當作是對讀者的挑戰信,而作者為了不讓讀者作弊,不經過一番思考就閱讀最終解答而採用了直接放棄寫最後解答的極端做法。

如果這樣考慮,《有翼之闇》就變成了一篇經過作者自己刻意粉飾的正統本格作品。第四層不是真的解答,那老人犯罪的可操作性以及犯罪動機都變得不再是失誤,而香月的身世也不再是不公平點,而是在挑戰讀者前為了解答的公平性最後拋出的一條線索而已。  

最後再看看作者本人對此有什麼想要說的,如果我們仔細閱讀作品後的〈作者解說〉,就會發現在 418頁的第五段,作者提出「本書表面上看起來是由實朝老弟對一切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釋,但他只是『暫時』的神。 必須讓世人以為是木更津破的案與讀者認為是實朝破的案具有同等的份量才行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是表示如果想對等,也就是作品能公平,世人和讀者得到的待遇應該是相同的,即要麼都得知真相,要麼都不知道真相,這樣才是對等的。既然世人已經相信了不甚合理的第三層解答,兩方都知道真相顯然是不可行的,也就是說,作者的目的是讓兩方都得到錯誤的真相,以此來製造公平性,所以香月才是暫時的神,他的解答如果是真的解答,那他就是永恆的神了。


另外在 418頁的第四~七段,作者也提到,他的創作方法是「無限循環階梯式」的,即一個解答上面一定有一個新的解答,一個反轉後面一定是另一個反轉,但是如果這樣,書就會一直寫下去完結不了,所以一般在書中最後的解答後,把真正的解答,做暗示化處理。這也證實了有第五層解答的可能性,甚至可以說,從作者的這些話中,基本已能推測出第五層解答是確實存在的,只是最後沒有寫出,被作者用暗示化的方法處理了而已。


有翼之闇,若「闇」是最後的真相,那這翼的螺旋,到底會指向何方呢?

 

大家不妨繼續看 418頁的第五段,作者寫道「因此在最後一章,雖是實朝與真凶的對話,但是在文中除了一個地方( 指第411 頁的『她 )以外,全都沒有明示對方的主詞。當然,該處是第一人稱視角敘述,只要實朝本人主觀認定,那就是主詞。但沒有明示主詞這一點,同時也可表示實朝本人其實也不這麼認為。」

 

作者這段話的意思是什麼呢?其實這段話包含了非常豐富的資訊,雖然作者在下一段表示自己之後也不會明示此人是誰,然而因為在這一段,他已經暗示得相當明顯,故才有之後「因為說得太明白就不好玩了 」的論述。作者暗示的資訊,有這幾點:1.香月實朝其實心裡知道躲在暗處聽自己論述的黑影並不是他推理中的主謀絹代公主,只是因為他自己是敘述者,所以才故意把主語做模糊化處理來誤導讀者。 2.雖然沒有點明姓名,香月認為躲在暗處的黑影是女性,故用了「她」。而且因為黑影說過話,女性模仿老人聲音的難度似乎比男性模仿起來可行性大太多。 3.香月的那段論述是對真凶說的,也就是說真凶存在於香月發表觀點的房間,可以聽到他說話。


那麼,這個「她」如果不是絹代,那會是誰呢?這裡只要做一個簡單的排除法即可,和案件密切相關的並且還倖存的女性,似乎只有夕顏一個人了。難道那是因為香月知道其實夕顏是兇手,所以故意編出一套俄國公主清洗血脈的理論讓她麻痹大意並使自己脫離危險嗎?可是他既然最後道出了自己無人知曉的身世,似乎又是與之矛盾的。而且,真的有編出一套理論說給主謀聽的必要嗎?他可以放心和手染至少十人鮮血的兇手結婚嗎?這種假設似乎完全不符合邏輯。那麼,如果連這個假設也排除掉,只剩下最後也是最合理的可能性———香月自己才是真正的主謀。
 

香月是主謀符合作者暗示的三點嗎?其實是完全符合的。香月知道黑影是夕顏而不是絹代,也知道她倆都不是兇手,因為自己才是兇手。這個說給兇手聽的推論不但是說給夕顏聽的,也是說給自己聽的。那麼香月有犯案的動機嗎?當然有,他是為數不多動機最合理的嫌疑人之一,根據作者最後交代的線索,他是合法的今鏡家繼承人,如果排位在他前面的人都死了,他要麼可以表明身份繼承遺產,要麼可以隱藏身份借著和唯一繼承人夕顏結婚得到遺產。他還有一個潛在的動機,就是自己的母親椎月因為和不被認可的人私奔而被絹代囚禁的事,很可能是真實的,香月出生後如果不是像他自己所說是母親椎月為了保護他而把他送給醫院的護士收養,就是因為香月的父親龍樹出於一些原因只願意養一個孩子(如自身經濟困難,龍樹家反對,香月出生時有一些病症等),於是只有把他送人。如此,香月對今鏡家折磨自己的母親,對自己的母親和父親拋棄自己,應該都是有怨恨的,繼而對兄長麥卡托有怨恨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完成了這個計畫,他不但得到了遺產,也懲罰了自己怨恨的這些家人。

如果香月是主謀,他犯罪的可行性高嗎?自然是非常高的。他是青壯年的男性,體力正處於巔峰時期,攻擊被害者時自然比嫌疑人絹代(90歲的老人)以及霧繪(體弱多病的少女)得手概率高很多。而且,他還具有另兩個優勢:一個是幾乎沒人知道他的身世,如果說大家疑心到對偵探和警方都設防,也很難防備到古往今來都沒有什麼存在感的偵探助手身上。一個是如果第四層假說是偽解答,扮成日紗是化妝或受到20年折磨衰老的椎月(此可能性比90歲的俄國人絹代化妝可行性大得多),那椎月很可能和自己的兒子達成同盟,一起報復今鏡家,充當香月的共犯。 因為這兩點,香月成功犯案的概率更是大大提高了。

在梳理討論香月實際的犯案過程前,筆者想先簡單的討論原文的兩個不合理處和一個小暗示點。

 

第一個不合理處是如果第四層解答成立,絹代化身幫傭日嵯殺雙胞胎不合理。她們和幫傭朝夕相處很長時間,看上去很有感情。如果日嵯因為雙胞胎遇害而悲痛欲絕的表現是裝出來的,一個是她演技實在太好,而且悲傷有多種表現,也沒有非要如此演的必要。如果像書中所寫的痛哭聲久久回蕩,作為一個與雙胞胎非親非故的幫傭角色來說反而是不正常的,容易被人懷疑她的表現是出於其他內情。幫傭這種有違常規的表現,反而更像是無法忍住的真情流露。如果幫傭是被釋放出來的椎月,確實和雙胞胎有感情也確實沒有殺她們的初衷的話,那這個不合理處就得到妥善解決了。

 

第二個不合理處是香月為了製造自己與夕顏的 alibi (不在場證明)在咖啡館做出了引人注目的舉動。如果他真的不涉案,只是看透了真相,想要保證自己不受懷疑而如此做,似乎顧慮的也太多了一點。而且他是如何推測出絹代要在什麼時候對最後三人下手而據此製造alibi呢?這種解釋對他的行為來說完全不符合邏輯。但如果是他自己涉案並且想要和夕顏結婚,那製造alibi便成了他自然的心理,作為主謀的他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是看不到自己製造alibi行為的不合理之處的。

 

最後再說一個小暗示點,香月設計了這個局,用昆恩的國名系列中對應的物品串起各個被害者,那他自然是對昆恩的小說十分瞭解的。 事實上也是這樣在書335頁中,香月為了等待和醫生討論的木更津,隨手拿出昆恩《荷蘭鞋子的祕密》文庫本閱讀,與其說是巧合,倒不如說他喜歡昆恩到了隨手都帶著一本書隨時反覆閱讀的程度。而且後來他自己做第四層解答時,特別是關於《日本樫鳥》(即 《 The Door Between》)的名稱在各國翻譯中有所區別的那段,也可以顯示他對昆恩是有一定研究的。 

 

接下來梳理案件時,採用的觀點只是筆者單純的推論,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一般破案偵探無外乎採用三種方法:1.先完全根據邏輯提出一個合理的假設,再根據假設尋找支持的證據。2.極可能多地採集各種證據,分析出有用的證據再據此提出假設。3.前兩種的混合版,一部分證據根據假設尋找到,一部分假設根據發現的證據補充完整。 我們現在做分析時是無法實地採集證據的,而因為這個解說是暗示解說,文中的提示不可能出現決定性的證據,所以本文在分析案情時,乾脆只採用完全根據邏輯而來的推論,也只討論這個推論成立的條件下邏輯的嚴謹性,對於實際的真實性,因為證據不足,並不做討論。

 

那如何根據邏輯性推理呢?即使這本書中提出的各個解說對於真相而言都是偽解說。但是結論錯了,並不代表偵探推斷的任何事都是錯的。 事實上在書裡,下一個偵探往往就是在把前一個偵探的推論全盤打翻的基礎下建立自己的推論,才導致大家遲遲接觸不到核心真相。如果我們認真地分析每個解說,採用每個解說中合理的一部分,拋棄其他不合理的地方,就能根據這四個解說拼湊出第五個更接近真相邏輯上更合理的解說。


如此拼湊的第五層隱藏解答,事件的大致經過是這樣的:絹代確實是俄國公主,今鏡家也確實謀害了俄國作曲家得到了大量財產,香月確實一出生被送走,椎月確實被母親囚禁。然而絹代應該是真的去世了,椎月才得以被害怕妻子卻同情自己的父親釋放,不得已先作為幫傭偽裝。她和原來的戀人龍樹家的關係後來並不好(從被關20年龍樹和兒子麥卡托並沒有明顯設法打聽她下落的舉動可姑且假設),於是她聯繫了自己另一個兒子香月,香月應該並不像他自己所說有什麼寫著身世的護身符,之前也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世,是椎月被釋放後主動聯繫了他,告訴了他自己的身世,並給了他那個十字架掛墜。椎月的計畫本來是除掉父親和關係本來也不好的哥哥們,以及其他可能的繼承人(遺產法中和香月平級的有馬,靜馬及菅彥),就算自己怕引起懷疑不能表明身份,作為兒子的香月只要主動揭露他自己的身份,椎月也可以跟著兒子繼承遺產。夕顏和今鏡家沒有血緣關係,雙胞胎、霧繪是下一級的繼承人不必擔心,麥卡托畢竟是自己的兒子,如果他不出現也罷,出現了分一部分遺產也沒有什麼問題(麥卡托是自己主動來的,靜馬偶然邀請的,還是靜馬被椎月(幕後是香月)慫恿邀請他的,根據已知事實無法明確判斷)。她和香月也是按照這個計畫進行的。

 

只是香月打了另一副算盤,因為對自己母親以及兄弟也有怨恨,他認為不如除了自己中意的夕顏外把涉事人等全部清除更加方便,於是利用了母親,先假裝和她配合。但是,首先,他需要有個理由合理地出現在今鏡家才行。所以,麥卡托的一部分推理其實是正確的,只是他弄錯了對象,不是偵探而是作為偵探助手的香月想借這個詭異的案件的佈局合情合理地來到今鏡家。邀請函和恐嚇信是伊都在化為幫傭的椎月勸導下發出的,經過裝飾的案發現場也是香月為了吸引自己的朋友木更津而量身打造的,就是為了利用他最後的推理而使自己脫罪(如果不是這樣,碰巧是遺產繼承人的香月因為偶然的委託參與到事件中未免太過巧合)。

密室因為椎月有鑰匙,也確實像第四層解答那樣只是根據證言誤導形成的密室,這同樣是為了吸引木更津的興趣。至於化妝的頭的案子,似乎也是麥卡托的推論更合理,只是在樓上接住頭並洗淨化妝的是香月,他的房間本就在樓上,之後他才下樓碰到了修樓梯的長工。香月殺死了雙胞胎後,椎月很傷心,她對香月來說也失去了利用價值,並可能帶來潛在的隱患,於是也被除去。最後麥卡托,菅彥,霧繪三人的死亡,香月看似有alibi,其實很可能是利用了三人互相殘殺而佈局的不完全alibi。香月向菅彥表明麥卡托的真實身份,使菅彥相信麥卡托才是真的兇手,利用他保護女兒的心理慫恿他在自己去咖啡館時殺死麥卡托來保護自己的女兒(此推論的正面間接事實依據是菅彥多次託付香月照顧女兒,顯示了對香月的獨特信任和兩人之間有深一層的關係;側面間接事實依據是麥卡托身為偵探又受到木更津的警告,自然會特別留意自身安全。菅彥作為麥卡托的委託人,又不在他懷疑對象的行列,所以香月利用菅彥對自己的哥哥下手比較容易得手)。

在從咖啡館回來的路上,他約了菅彥在教堂,殺死了他做好了十字架,然後回到館內,和木更津一起順理成章地發現了麥卡托的屍體,利用大家把犯案兇手自然假定為同一人的思維盲點,成功地獲得了alibi 至於霧繪死時面部表情寧靜,也不排除香月利用她消極的對待死亡威脅的心理和對神的崇拜而多次找她談話,一步步誤導她最終自殺結束一切。

 

至於香月為什麼要最後向夕顏發表第四層解說,目的可能是借機合理表明自己的身份,卻又可以不引起她對自己涉案的懷疑。也可能是順帶讓她為自己推斷出案情的機敏折服,借機體現自己是發自內心地在乎她,而不是為了遺產和她結婚。如果夕顏是因為某種原因被香月引誘到墓室,香月來後她怕被發現,自然也不便開口說話或現身,他開始說話時她又沒辦法插嘴辯解,夕顏反倒有可能出於對案件真相的好奇,順水推舟地用類似老年人的嗓音和香月搭話,因為夕顏以為香月並不知道是在和自己說話,香月說的那些關於在乎她的話自然信以為真。香月這樣做,不但又設了一層局,讓夕顏成為完美證人,使嫌疑更加遠離自己,也為今後他們的幸福婚姻生活做了鋪墊。第四層解說看似恢弘精彩,其實牽強處眾多,也像是香月為了注重細膩的感情多過理性與邏輯的夕顏量身打造的。


絹代的屍體應該早被母子二人處理掉了,如果他們沒殺原來的幫傭,原本絹代的棺材裡面會空空如也;如果殺了,棺材裡面會是真正幫傭的屍體。這樣如果哪天特殊情況出現,要進行開棺,香月的第四層解說也有了一定的間接證據做支撐。


最後再說對本作的兩個小的遺憾。一是如果這本書不是作者的出道作,而是發過木更津系列,麥卡托系列以及有幾本香月中規中矩出場的作品之後再出版,本作對閱讀過前作的讀者的震撼一定是無以復加的。二是雖然作者已經承認本書中有些炫學的部分是自己編造的,但是既然加了,就像調料一般,實際上影響了文章的節奏,不是因為炫學太多,而是太少了的緣故。既然作者原本對古典音樂有一定造詣,不妨借書中人物之口詳細的有系統地介紹一番,而不是寥寥幾處讓沒接觸過該領域的讀者摸不著頭腦。

另外關於第三層解答的那個密室換頭的亮點,因為相關知識寫的太少太含糊,讓很多讀者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天方夜譚般不可思議,而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大膽卻獨特的理論雛形。如果按照京極夏彥的那種寫法,花二十到三十頁用詭辯體系敘述,創造在書中特有的連科學家都無法爭辯的獨特的假想現實,本書的層次會更高一些。當然這樣一來對讀者的門檻也自然而然提高了,但一部作品想成為經典,門檻自然不是一般通俗作品可以比擬的。期待如〈作者解說〉中描繪的那樣,作者在未來某一天會推出改訂完全本的《有翼之闇》。

 

以上畢竟只是筆者的推論,也因為前文提到的限制,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僅符合邏輯卻沒有證據支持的假設。如果一些推測真的有幸與作者的初衷相符,也可以顯示21歲即寫出如此本格作品的麻耶雄嵩,確實是少見的天賦與才氣兼具的作家,他本人與他的作品,值得我們給予進一步的研究與關注。另外,因為第五層解答的很多的解釋與麥卡托的第二層解答都重合了,所以本文也不再一一仔細講解,大家有興趣自可詳細對照。

 

P.S:本書中的兩個偵探,木更津更像是作者為了闡述自己「反偵探」理論而設計的角色。所以他才會經常做出種種不可思議的卻邏輯正確的推理。但是這些推理因為忽視了人性和常識對結論的影響,只考慮邏輯的可行性,變成了只有偵探這一類人才會信服,但在真實的世界中不太可能發生的理論。

反觀麥卡托,作者顯然給予了更大的信任,他在本書中做的第二層推理不但符合邏輯,也具有現實世界的合理性。只可惜他似乎犯了一個大概偵探才會犯的錯誤,即偵探的助手變成了他思維的盲點,不然指控木更津的那些理論,照樣是可以帶到香月身上的。作者沒有用實證推翻麥卡托的推理,只用木更津又現身這一事實讓大家對他的理論失去信任轉而尋求其他解答,這種掩飾「事實上並沒有被否定的推論」,給讀者造成一種 「推理已經完全被推翻」的錯覺的寫法,似乎也暗示著作者自己心目中的事實與麥卡托的推論相去並不遠。 


P.P.S:一些讀者可能不甚理解本書的書名《有翼之闇》的意思。除了在〈作者解說〉中提到是為了向自己欣賞的作家鯰川哲也的《有翼之靴》致敬,怕是也可以單純從字面意思理解,「闇」指的是黑暗的,惡意的事物,而翅膀很容易被看作是神或天使的象徵,有翼之闇,大概指的是「長著翅膀的惡意」,也就是說極端的惡意也可能是神性的一種體現,或帶著極端惡意的神才能保持神性的意思吧,這不但符合本書的主旨,和作者很多其他作品中對 「神」 的認識也是契合的。  

瑞昇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 神——請讓我姑且稱之為神——並未因此滿足,反而玩興大發地將我們引入混沌的迷宮,那就是地獄之門的密室。

 

——麻耶雄嵩《有翼之闇:麥卡托鮎最後的事件》

 

這是一本謎團解答一翻再翻的本格推理小說。謎團的建構墊基於歐美黃金本格時期的名作,足見作者熱愛推理的遊戲心態與向經典的致敬之意。同樣是連續殺人事件,同樣有與外界隔絕的封閉城堡,同樣有名偵探(和銘偵探)的登場、以及等同華生身份的主述者進行觀察,但於作者後記中所交代的擬似開放式的結局,卻又預示了一層翻轉,拱手將事件最終的真相交由讀者自行解謎、領略,隱隱仿照東野圭吾《誰殺了她》和《我殺了他》(較具商業宣傳)的操作模式,不過若深入比較兩者差異,《有翼之闇》或可充分顯露出作者對本格推理文本結構的不滿,並意圖破壞「偵探」=最終解開謎團的「神」的神話運作。且,綜觀全書(至「閉幕」為止),是否該將本書定義為「推理小說」抑或「推理謎題」,可能亦存在許多爭議。

 

打從尼采於《歡愉的智慧》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宣稱「上帝已死」,不僅是基督教的神,連所有被稱為絕對正確的價值便動搖並瓦解,世界彷彿不存在所謂的真實,虛無主義(Nihilism)於是降臨。將虛無主義極限化,令所有價值完全崩毀,人類眼前得面對的是分岔的兩條道路:其中一條路是「被動的虛無主義」,致使人不相信任何意義存在、受限於虛空的生活中;另一條是「以更加強力的解釋」去找尋自己積極面對現況的意義,甚而尋求增強精神力的價值觀,亦即邁向超人的路徑。

 

以我個人閱讀麻耶雄嵩至今在台譯作的體驗,包括新雨出版社的《獨眼少女》及瑞昇出版社積極引進台灣的《神的遊戲》,到現在作者的這本出道作《有翼之闇》,幾乎每一本都具有「否定偵探能力」的企圖;而在《有翼之闇》中所附錄的(極富價值的)「作者後記」寫道,「在本格推理小說,而且是名偵探的作品中,通常是由偵探獨佔鰲頭。所以才會有名偵探的美譽,貫穿整個系列,精彩破案,為作品劃上句點。但是自從我在高中時代讀過《十日驚奇》以來,就對這種單純由名偵探大獲全勝的故事心生抗拒……」這段文字指明,作者對於——「偵探」能勘破一切謎團、直抵真相,等同於推理故事中的「神」的存在——的此種制式推理文本結構並不滿意,從而不斷否定偵探的推理,將偵探從神的位階拉下來,甚至於《有翼之闇》尚能見到兩位名偵探(麥卡托鮎、木更津悠也)登場,並一次又一次推翻了演繹的結論,即使最後一章被賦予偵探身份的角色所言述的推理內容,似也不盡然是最終的真相,如此即可能令推理文本面臨結構上的崩解,特別是名偵探的存在地位飽受質疑,從而帶領文本結構進入一種虛無的狀況。或許因為這樣,引進這本作品的瑞昇出版社才會開闢專區,恭聆民間高手(即讀者,文本外部的「偵探」)以更強而有力的推理能力前往解謎,不願讓讀者處於消極的虛無狀態。

 

讀畢後,可前往討論專區:瑞昇讀小說

 

除上所述,很有意思的是,第一人稱敘述者香月實朝見偵探木更津宛如查拉圖斯特拉如受天啟般彷彿得到什麼命運的啟示時,偵探回應:「嗯。修行有成果囉!還有幾個瓶頸就是了……不過,這個案子讓我明白了自己是如何的無能為力。有人把我當神,但我就連門徒都當不上。」這段話足以顯示偵探的自嘲與無力感,或可同樣看成是,作者對「銘偵探是否名副其實」所拋出的質疑。

 

若不談結構,回過頭來看《有翼之闇》的炫學展示,亦可見作者的興趣廣泛,凡舉音樂、日本及俄國歷史、基督教正典和偽經,以及分析中世紀歐洲畫作,動不動即引用希臘神話(例如Apollo神諭、Ariadne的線、命運三女神等),以另一種角度探討耶穌受刑、和掌管療癒的大天使拉斐爾(Archangel Raphael)等等,也為《有翼之闇》這本爭議的名作添加了許多西方文化的色彩,本格推理迷或有意一窺爭議的讀者必不可錯過。

 

——舟動(2017.06.26

瑞昇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我是個社會派的支持者,但輕看了本格派對推理小說的發展與影響,無疑會錯失與好作品見面的機會。最近這十年間,科技上的變遷帶給本格派更多彩的詭計,單就這一點來說,我必須承認這些詭計還是本格派玩得夠犀利。

在推薦《有翼之闇》,這本晚了二十多年才與台灣讀者見面的傑作之前,我必須站在一個通俗的台灣讀者角度來替本格派說點話,或者說,讓兩方可以溝通一下交換不同意見。

最常見的一種典型的讀者閱聽眾,他們在意的是故事情節,畏懼的是爆雷破哏。一個即將被講述的故事,如果已經是讀者耳熟能詳的,那就失去吸引力了,拿另一個我熟悉的場域來做比較:每年各大小京劇團上演傳統老戲如失空斬、群借華的時候,到場的觀眾又少又老,幾乎都是熟面孔;若是年度新編大戲登台,那空前滿座的盛況,讓人恍恍然以為戲曲盼來了新的希望曙光。這是很直接的一種人性,選擇忽視那些自己認為已經知道的事物。本格派要面對的就是這種窘境,台灣讀者沒那個心思重看一本早就知道兇手是誰、詭計如何安排的推理小說;但這樣的心態其實錯會了本格派並非單純以詭計作為僅有的賣點,一部好的本格推理小說,通常還會具備作者對於某些題材的執著與素養,針對那些主題,作者會進行一定程度的考據與文獻爬梳,如我每次重看阿嘉莎的作品,都能時不時看見大戰間期歐洲各地的問題與各種國際文化交流,那彷彿是與她的遊歷經驗有關。

試想,一個兇手在充滿密室的隱蔽山莊裡,幽幽悶了數十年,難道僅餘那麼一點點殺意就足夠他活下去嗎?當然不,為了讓計畫能夠順利進行,他當然會反覆演練,獨自彩排,甚至不惜讓計畫更圓滿,而選擇犧牲或利用更多無辜的人。一個籌備日久的兇手,他的生活肯定不會是乏味無趣的;也因此,一個好的本格推理小說世界,無論要呈現兇手的心靈或是他的生活空間,肯定也是繽紛多樣,充滿隱喻的。這就是本格推理小說的閱讀樂趣之一。

《有翼之闇》的設計十分巧妙精良,無論是詭計或兇手身分;但同樣的,台灣的讀者若是依照習以為常的慣性來閱讀,肯定會在那些未將角色標註明確的對話中迷路,並且不耐煩於鋪陳案情的段落,偏於陳套的古堡山莊命案描述。但承上所述,在這部被眾多前輩點名的本格傑作中,兇手的身分耐人尋味,他的犯案動機竟被作家賦予了社會派的那種悲憫與無奈。而更講究的一點是,有翼之闇是一本絕對公平的本格推理小說,在小說進行到中段左右,儘管對於詭計的設計還有點迷濛,但一個有經驗的讀者應該多少能規範出幾個可能的嫌疑犯,甚至將目光鎖定到某人身上。

相信我,此刻就是將小說翻至最前面,重頭讀起的好時機。因為你將發現滿篇滿紙都是線索!

我對社會派的熱愛,在於它的真實懇切,彷彿日夜都能聽聞類似的事情發生。但當我讀完《有翼之闇》,我深刻地體會到原來本格並非完全憑空想像的虛構故事,與那日日可見的尋常社會案件相比,本格派的推理小說就是古代傳說、都市傳說;或者是那些見於史籍卻令人完全難以想像的各種歷史事件。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在這地球上發生過的真實事件,只是它荒誕不經的程度讓人誤以為那是傳說謠言,俱不可考。

可難道還有比現實更荒謬的小說嗎?當我們都偏執地認為暴風雪山莊就是本格派作者不食人間煙火的虛想清談時,可曾回溯過歷史上曾有過被砍去手足的人彘;以處女血為浴的伯爵夫人?

至少在今年二月初,我本人就被暴雪困在高野山上,沒有纜車可以下山。當下若不是住在清淨的寺院,誰曉得會發生甚麼事呢!
 

唐墨
  本名林恕全,正在世新大學教小說創作。一手寫歷史小說,兩度獲得全球星雲文學獎歷史小說獎;另一隻手正染指推理小說,是《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作者,同時還在寫專欄「京都千面相」,兼職咖啡講師。一個閒不下來的懶惰蟲。請隨時關注粉專「唐墨」、「京都千面相」。

 

瑞昇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擷取.PNG

(本文涉有關鍵情節,建議閱畢全書再觀看!)

 

 因為瑞昇文化與譯者緋華璃小姐的辛勤努力,麻耶雄嵩《神的遊戲》的首部中文版得以最近與臺灣讀者見面。本書的英文名為「God’s Truth」,可以粗略的譯成「神的真相」。若是通讀完全書,也許有些讀者朋友會覺得英文標題比日文標題《神的遊戲》更貼切一些。

 神,這種全知全能,又無形無體的存在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雖然此作是麻耶雄嵩作品中口碑較好的,但仍存在不少爭議,特別是最後一層「逆轉」,引起了不少讀者對其合理性的批駁,也間接催化了諸如「為了崩壞而崩壞是否必要」,「最後的逆轉是否降低了作品的邏輯性,公平性與整體品質」等討論。本文要簡單論述的,是一個不同於常規認知的觀點,即「此書邏輯性與公平性對於本格小說的標準而言沒有明顯問題,最後一層逆轉也提高了此書的整體品質,只是多數讀者朋友對此書結尾的解讀因一個明顯的干擾因素而出現了誤差」。

 為方便讀者朋友對照,本文的論證與分析,相關頁碼與文字引用自2017年瑞昇譯本。

 麻耶雄嵩的作品中常常出現帶有強烈斷層色彩的結尾,然而崩壞也許僅僅是表像,而非實質。筆者認為,麻耶雄嵩為了改革本格推理的寫法,將最後的線索拋出後偽裝成結尾,繼而直接放棄寫真實的解答篇,而是希望讀者依賴自身的推理能力根據書中提供的線索拼湊出最後的真相。具體的論證,在筆者分析麻耶雄嵩其他作品的分析文中均有涉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在此不再贅述。

 如果我們假設了這一共同認知基礎,便可以試著分析「神的遊戲」的最後結尾逆轉,是為我們提供了什麼樣的線索。分析出了線索的實質,我們自然可以大致還原案件的原貌。結尾,芳雄的媽媽被燒死了,很多讀者的分析,大概是這樣的:

 「芳雄媽媽的死這條線索,是要告訴我們她是天誅的真正目標,那就說明她是英樹被殺事件的幫兇,原來看似合理的爸爸幫兇說大概可以推翻了,因為神的話是不會錯的。可是本書文中給的媽媽涉案的線索實在太少,最多只能根據媽媽身材矮小這一特點推測她大概可以躲在井蓋下,或因參加婦女會而有機會和小滿的媽媽認識。 但是作為幫兇,屋內媽媽的痕跡是如何消除的?是警方疏忽了嗎?而且根據神的話,又牽扯出媽媽與小滿性取向的問題,似乎也讓一部分讀者難以接受。另外,認同芳雄是領養的前提,可用的線索只有爸爸十年前受傷住院,據此推斷媽媽在期間有外遇似乎也顯得頗為牽強。」

 於是,此書就變成了讀者心目中有好的創意,也能找到一些隱藏的線索,但所有論據都略顯不足的問題之作了。然而真的是這樣嗎?筆者認為,讀者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理解,便是前文所述的對最後線索的實質把握出現了根本的偏差,而究其原因,無非是受到了一個明顯干擾因素的影響———神的真相。

 請設想這樣一個場景:本書所寫事件過去若干年後,長大些的芳雄偶然碰到了麻耶雄嵩筆下的銘偵探麥卡托,在酒館中一起喝了幾杯後,聽說對方是偵探的芳雄忍不住原原本本地,像我們在書中看到的一樣,把整個事件敘述給麥卡托聽。說完書中的最後一個字後(「……而神是不會有錯的……唯一的真實……我靜靜地閉上雙眼。」),如果各位讀者是麥卡托,會如何回應芳雄呢?大概會不動聲色地說:

 「芳雄,才是殺害自己媽媽的兇手,是這樣沒錯吧?」

 是的,這應該才是本書最後的線索,想傳達給各位的內容。

 為了儘早破除困擾各位讀者的魔障,也囿于篇幅的原因,讓我們先把學術性放在一邊,以一個無神論者的角度,非常簡單粗略地瞭解一下「神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I. 這種東西存在嗎?

 在我們的日常中,神更多見於各類宗教文化,但若是某位學者對任一宗教作了詳盡的研究與考證,便把信教當成是很荒謬的事。會如此的原因,是在知道了歷史起源,明白了大部分典故的來歷,瞭解了宗教發展的走向與變遷細節後,宗教和眾神帶給人的神秘感就被破除了,而未知與神秘正是保證人類對神虔誠的基礎。廣義上的神在今天的生活中對我們還有美學與哲學的指導意義,但狹義上的,人類創造出的與人類自己相似,全知全能又可以懲惡揚善的神,卻只是無可爭辯的幻想而已。 還會相信的人,只不過源於他對所相信的事物的本質不夠瞭解罷了。

 

II. 為什麼人在認識到神不可能存在後,潛意識裡還是會信神呢?

 因為這個世界對人類來說還有太多的未知。如遺傳基因學陷入瓶頸,我們自然很難短期攻克死後的真相,有人因為對死後未知的恐懼,便轉而相信靈魂。又如量子力學因與傳統物理的對撞,一時難以取得進展,於是,知名學者也轉而相信人的觀測的行為導致物質性質改變的極端唯心學說。大部分的人,並不具備強大的心理抗壓能力,對一些挫折和未知,採用宗教甚至迷信的解釋,如不追究邏輯的部分,對他們來說也便是合理的。祈求神明就可以保平安,有善心做善事,就能康樂,富足。這種理論,對絕大多數普通人,自然比未來完全不定這種無神理論來得更有吸引力。 即使意識到是自我欺騙,也會繼續下去,因為只有這種自我欺騙才能帶來作為人繼續生活的安心感。


III. 那傳說中的那些神跡,大家口口聲聲說的靈驗的事,又如何解釋呢?

 沒錯,我們人類的文獻中,確實可以看到很多神跡的記載。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見到了不少靈驗的事。不止如此,很多事都是有證據支撐,的的確確發生的事。 難道這樣還可以說神不存在嗎?這其實是沒有受過邏輯訓練的人容易犯的一種很正常的規律性錯誤。筆者把這一現象稱之為「AB論」
 要簡單解釋這個理論,可以用舉例子的方式:叔叔昨天去寺廟玩,大家都忙著磕頭燒香,他卻不知好歹地放聲大笑那些信徒,還跨過圍欄,狠狠地踹了看上去金光閃閃很威嚴的佛像兩腳。我們把這個事件稱為A

 今天,叔叔發燒了,整天躺在床上起不來。我們把這個事件稱為B。於是,很多人自然得出,因為叔叔褻瀆了神靈(笑,踢神像),所以遭到了神的處罰(生病)。 由A推導出B,看起來是再正常不過的推理,但卻存在一個根本的疏忽,即還缺少了A為什麼推導出B的實證。因為神明懲罰只是一種未經驗證的理論,並不是什麼事實規律,若是有證據證明叔叔在寺廟感染了什麼病毒還更說得過去。而且,這個例子中發病是隔天,若是叔叔半個月後發病呢?大概因為大家還記得寺廟的事,還會說是報應。若是過了半年再發生,可能就不會有人這麼認為了。那神處罰的合理期限到底是多長呢?再有,叔叔昨晚上刷了牙,我們也可以稱為事件C。為什麼不是C推導出B呢? C的發生晚於A,而時間上更接近於結果的事件,難道成為起因的可能性不會更大嗎?可是,人們從常識或心理認知上,會覺得刷牙和生病看上去沒有聯繫。其實從純邏輯學的角度,CA在導向B的地位是對等的,C導向B的可能甚至優於A。我們之所以第一反應排除了C而支持A,是因為出於我們希望A成立的心理。也就是說,這個連結是出於我們的主觀意願而創造的。因為主觀,關聯的邏輯性自然會被忽略,於是很多偶然發生的事便被我們視作了必然。

 我們姑且按這種無神論的理論往下推理。在本書的例子裡,小滿被大鐘的指標刺穿了。這個看似很像天誅的事件,排除了超現實的可能後,本質當然是偶然的。因為當時,沒有人存在明顯殺害小滿的動機。而若大鐘是安排的詭計,現實的操作性並不大。當時小滿的站位,指標掉落的時間和角度都是很難精確控制的。然而芳雄剛與鈴木交談過,並且談到了希望他懲罰兇手的請求,相隔不久就發生了看似離奇的大鐘事件,於是在芳雄心中,因為這個先入為主的神的概念,A自然導向B,天誅的可行性被採納,之前一直抱著遊戲心態與鈴木談話的芳雄,和歷史上千千萬萬個神之信仰者一樣,因為一個偶然事件和親歷者的主觀意願,相信了神的存在。而其他的同學或小滿的家人,在不受神的存在一事干擾的情況下,自然作出了只是個偶然意外的判斷。

 如果無神論的觀點被承認,鈴木只是個有點內向,看過很多書的孩子罷了,他能說出那些芳雄找不出破綻的理論,是因為他有著不淺的知識積累。知道殺貓事件的兇手,或許是他正好目擊了兇手的遊蕩,加上自身對貓的屍體擺放的推測而得出的結論。 即使已經擁有對於同齡孩子來說了不起的能力,芳雄還是沒有信仰他。可因為小滿之死這個偶然事件,發生的實在太湊巧,鈴木接下來什麼都沒做,便收穫了芳雄的信仰,成為了他的神。

 神的真相,其實就是如此。沒有形體,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神,是由我們願意他存在的那份願景,在適當的巧合時刻所創造出來的。

 去除這個本案最大的red herring(干擾事件的線索),那一些次一級的red herrings也自然不用考慮了,比如媽媽身材小,爸爸十年前出了車禍等。很多讀者如果假定神說的話是已知真相,然後採用以此為前提推導起因與過程的推理方法,自然陷入了作者的陷阱。事實上,這種推理方法也是不科學的,因為若是已知的前提有問題,推理就自然崩塌了。就如歸納和演繹之不同一樣,正確的推理方法,還是應該從事物的線索中推導結論。

 事實上,沒有鈴木的言論(兇手是小孩)以及小滿之死事件,我們光通過發現英樹屍體的過程中小滿和芳雄爸爸的言行,推理出事件是小滿和爸爸合謀是沒有很大難度的。但是如果忽視一切神的干擾,那從力量和執行力等方面考慮,動手殺英樹的是芳雄爸爸而非小滿似乎更為合理。小滿更像是幫兇的角色,起先因為自己母親的授意通過請假的時間在偵探團基地與鎮裡的男性(包括或僅含芳雄爸爸)交往,後被英樹發現。英樹被殺的過程中,小滿的衣服因故沾了血或有撕裂,雖然沒有直接證據,卻是合乎邏輯的推論,所以可以合情推導出小滿穿著英樹T恤的那一幕。 除了小滿騎在英樹身上掐脖子等明顯沒有邏輯支撐,屬於芳雄自己幻想的情節外,其他的事實應該離芳雄推測的並不遠。在書中倒數第二章第200頁,神還沒未登場前,就有芳雄「完全想通了,後悔不迭,希望是場夢,拼命閉上眼」等字樣,沒錯,這時芳雄以小滿的意外為契機,正確地假設了小滿的涉案,已經推理出了事件的基本輪廓和作案手法,也知道了自己爸爸的必然捲入。

 在心目中爸爸那執法者正義化身的形象完全崩塌的情況下,芳雄一開始承受著極大的心理壓力,拒絕相信自己的推論,從而產生了短暫的人格解離,催化出了一個亞人格,借由他和主體人格的對話,迫使自己重新相信這些推論。這個亞人格,就是在芳雄心目中,說話一定不會錯的「神」。這時在醫院中出現的鈴木不是真的鈴木,而是芳雄幻想出的第二人格,作者寫了很多暗示,除了鈴木消失與出現悄無聲息外,書的第三人稱敘述也開始直接稱他為神,而不是之前一直出現的鈴木。 兩個戰士的扮演者肇事被抓的新聞,怕是芳雄之前也已通過新聞報導或來探望的朋友口中得知,他故意忘掉這件事,再借由自己神這個人格說出來,是潛意識裡說服自己關於「英雄也不是都像表面看上去的樣子,是可能犯錯的」這件事。  

 芳雄是個想像力豐富且敏感的人,由自己吹不滅一根蠟燭,聯想到可能是因為生日沒到,那為什麼父母記錯自己的生日呢?又由此及自己身材瘦弱,完全和爸爸不同,聯想到自己也許和父母沒有血緣關係。這種推想得到神的承認後,芳雄在媽媽否認謠言的時候過度解讀出了媽媽的狼狽(183頁),這是抱定固有概念而產生的事實認知障礙。因為崇拜的爸爸和暗戀的小滿合謀殺死了自己的好友給芳雄帶來了巨大壓力,於是他讓自己相信了這樣一位可以給他一切正確解答的神的存在,並最後拜託他向共犯降下天誅(204頁)。這可以視作是堅定自己最後謀殺爸爸的計畫的信心。 畢竟是自己的爸爸,如果相信是神殺了爸爸,他便能把自己從這種罪惡感中解放出來。於是我們看到他在向神確認無論發生什麼事,自己可以再活26年(207頁),我們可以把這看成是害怕因為自己的謀殺行為而改變生活狀態的本能反應。他也對著星星許願,要堅守「天宮的誓言」,幫好友復仇(213頁),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芳雄最後為自己謀殺的動機進行合理化的行為。

 芳雄於是央求父母買蛋糕,這是他計畫的重要一環,那最後媽媽是如何燃燒起來的呢?芳雄犯案的具體手法因為缺乏具體實證,我們已很難還原。不妨姑且假設一種可能,例如他在父母準備晚餐時偷偷在那張爸爸會坐的椅子周圍塗抹了易燃的物質。第217頁中,書中先告訴我們「但是蠟燭的火焰一股腦全部熄滅,就連最後的紅色蠟燭也乾脆的熄滅」,接下來馬上寫了自相矛盾的話 「然而,火焰並未完全熄滅,黑暗中, 紅色蠟燭的火苗彷彿順著我的氣息,從燭芯移向空中,延燒到坐在桌子對面的人影」。如果不考慮用神跡的發生解釋這非自然的現象,我們可以把芳雄的這段矛盾的敘述,理解為他又拿出並點燃了一支自己備好的紅色蠟燭,然後對著桌子對面的人影,狠狠地扔了過去。本書的開頭,吹蠟燭時,爸爸坐在芳雄的旁邊,媽媽應該是站在桌邊。結尾時,芳雄應該也是確認了爸爸坐進了對面的椅子,媽媽關了燈後應該站在桌子邊上這一佈局,才開始行動,直到最後一刻,他還認為那個看到的,後來燒著的人影是爸爸。

 然而又一次偶然事件發生了,當芳雄正在黑暗中最後一次思考,為下一步行動做準備時,爸爸媽媽已經互換了位置。我們可以接受神的設定,然而這種假定的世界觀必須要在邏輯合理的基礎上。沒有任何涉案根據的媽媽被燒死了,正是為了從邏輯的角度說明神的天誅最後失敗了,到頭來,這不過只是一場由人扮演神的遊戲,雖然芳雄失敗後,還固執地相信著神那不可動搖的,毫無疑問的絕對正確性。

 「不過就是場扮演神的遊戲」,也許這就是書中作為最後線索的轉折,真正的意義。

 

P.S. 當然,即使作者在自己的很多書中不斷抒發著對神之信仰的嘲諷及闡釋著神具有惡性本源的哲學,但根據書中的內容我們並沒有辦法推測出他秉持著絕對無神論的理念。依然信仰鈴木的讀者朋友,不妨把這場天誅當成芳雄為了謀殺爸爸自我導演的偽天誅,而真正的天誅在本書完結時還沒有到來。我們也可以繼續期待鈴木在作者接下來的系列短篇連作集中的表現。  

 

文章標籤

瑞昇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9789864011636_bc.jpg

一首中島美雪的「FiGHT!」引發中山七里的靈感,
提筆向毀滅天使國度的怪獸與惡魔們宣戰!
懸疑中滿滿愛與勇氣!
黑中山迷也好、白中山迷也好,本書絕對不負眾望!

  人生就是殘酷戰場,誤解、霸凌、失去自信……
  有時敵人是他們,有時敵人是自己,
  每個人心中都該有一首Fight Song!!

  15年來,埼玉縣秩父郡神室幼稚園籠罩在三宗殺童事件的陰影之下……以新任教師身分前往該幼稚園任教的喜多嶋凜,有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勇氣,總是果敢推翻怪獸家長們的要求,實踐自己的理想教育方針。起初遭到強力排斥,她仍咬牙苦撐堅持到底,漸漸地,她的熱情感染了大家,贏得周遭的信賴,卻在這時,渡瀨警官的出現,讓塵封的真相逐步逼近……

名人推薦

  ◆知名推理作家提子墨、哲儀、主兒聯合推薦!

  作者從表象平靜的水面,緩緩探索隱藏於水面下暗潮洶湧的漩渦,令人讀得非常過癮!──提子墨(第四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決選入圍作家、博客來推理藏書閣書評人、近作《水眼:微笑藥師探案系列》)

  是一篇兼具謎團解決娛樂以及反思人性困境的精彩作品,值得一讀。──哲儀(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近作《人偶輓歌》)

  中山七里再次以明快的敘事與戲劇性轉折引領讀者投入故事……你,準備好熱血沸騰了嗎?──主兒(推理作家/《哎喲!這具屍體只有六十分》作者)

讀者好評

  ◆日本讀者閱後好評力推!

  [果然還是我認識的中山七里!]
  作者的作品我大多都有讀過了,本書的登場人物很人性化,而且很有魅力。書中舞台是幼稚園,這點真的非常新鮮。期待下本作品。

  [忍不住想為凜老師聲援!]
  本書的構想來自中島美雪的「ファイト!(Fight!)」一曲。主角凜老師在書中面臨了四面楚歌,不斷被眾人圍剿的窘境。一想到她前途乖舛的人生,忍不住想為她聲援了起來。

  一件案子裡會有被害人和加害人,而他們各自的家人都會不由自主地被捲進去。讀完以後,內心有種複雜的情緒無法釋懷。──步

  雖是以推理的角度來看這本書,但看著一個幼教老師努力對抗惹人厭的家長,進而逐漸有所成長的故事也頗為有趣。渡瀨刑警好像也有出現在別本作品裡吧。──藍貓

  小說後半段的展開出乎意料,雖然大概有想過犯人是誰。很喜歡冷靜的舞子老師。──Kumagoro

  本以為是新任幼教老師的奮鬥記,但故事在進展中一瞬丕變,直接面對令人悲慟的現實。令我想起書名的那一首歌,那正是唱給凜老師的聲援歌曲呀。──7213mama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中山七里 (Shichiri Nakayama)


  一九六一年出生於岐阜縣。

  二○○九年以《再見,德布西》榮獲第八屆「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大獎。

  創作題材廣泛,不但橫跨音樂推理、陰暗人性、社會正義,更以勇於接受編輯出題與各種挑戰而聞名。

  著有《連續殺人鬼青蛙男》、《贖罪奏鳴曲》、《開膛手傑克的告白》、《七色之毒》、《START!》、《永遠的蕭邦》、《五張面具的微笑》、《泰米斯之劍》、《嘲笑的淑女》、《追憶夜想曲》、《阿波羅的嘲笑》(暫譯)、《月光的烙印》(暫譯)、《總理分身男》(暫譯)、《魔笛手誘拐魔》(暫譯)等多部作品。
文章標籤

瑞昇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789864011483_bc.jpg

麻耶雄嵩──最顛覆的推理作家!
金光閃閃的得獎記錄不是他的重點,「創新的怪咖」才是他的標誌。

神的遊戲──超崩壞的推理作品!
推理迷久等了!麻耶桑精心策畫的遊戲,你準備好一起玩了嗎?
God bless you !!


  他,小四生的外表,喜歡打掃廁所,
  自稱全知全能的神,
  不但準確指出凶手,還能降下讓人驚呆的天誅……

  神降市發生連續殺貓事件,芳雄暗戀的同班同學小滿的愛貓也遇害了。當鎮上因此鬧得沸沸揚揚時,謎樣轉學生――鈴木太郎淡定指出殺貓犯人是誰。鈴木自稱為「神」,揚言世上每一件事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這時,又發生一宗命案,鈴木仍然一副全盤了然於胸的模樣,還說他可以降下「天誅」嚴懲凶手,這會不會太扯了?芳雄該相信這個轉學生說的大話嗎?他又將迎來什麼樣的「神結局」?!

  麻耶雄嵩:「這是個透過掃廁所,描寫小學生與神心靈交流的故事。」
  (哼哼,你相信有這麼單純嗎?XD)

  綾辻行人:「你能正確地理解這個案子令人戰慄的真相嗎!?」
  (不到最後一行,沒有人能正確理解啊!)

名人推薦

  【收錄~神的導讀】

  「說穿了,這一切不過是無所不知的萬能神明想找點樂子罷了。搞不好麻耶雄嵩也是如此。我們對《神的遊戲》的結局感到傻眼和質疑,正好落入了麻耶的圈套。」──推理讀書人/對麻耶有愛的黃羅

  【收錄~神的推薦】

  好似什麼都沒說,實際上卻是什麼都點明得一清二楚了!本作又是講談社著名的少年推理系列中一顆閃耀之星,在寫作方向受限的情況下依然綻放麻耶那強而有力的「破壞性本格」,閱畢總是被騙得極為痛快。無愧無法捉摸的鬼才之名!推理迷們放心衝吧!!──喬齊安(推理評論家/百萬部落客)

  超愛麻耶桑的作品!因為比起風平浪靜而四平八穩的情節,他總是、總是、總是,會以崩壞式的逆轉結局,讓讀者啞口無言而五體投地。即使是像「神的遊戲」這樣以小孩為登場人物的故事,他也有辦法用「麻耶流」的殘酷與惡意,超越慣常的童趣,挖掘人性的黑暗面。更重要的是,小心讀到最後時,眼鏡、眼珠與下巴都驚嚇得一起掉下來!──胡杰(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得主/《尋找結衣同學》作者)

  △!本書結局可能會讓您產生眼球外凸、嘴無法闔上、全身起雞皮疙瘩等症狀,請小心服用。──主兒(推理作家/《哎喲!這具屍體只有六十分》作者)

  一場看似戲謔的遊戲、一個全知的神、五名偵探團小孩、一具屍體……籠罩迷霧中的真相,令人驚愕的情節走向,《神的遊戲》在緊湊的推理與解謎中,雜揉著青少年在他們轉換為「大人」所必經過程——人際、性、愛情、家庭——展現出的徬徨和探索,進而探討隱藏於「殺意」與「恨」背後的那些「善」的假象、謊言建構的世界與無以轉圜的絕望。──洪敘銘(國立東華大學講師/《從「在地」到「台灣」「本格復興」前台灣推理小說的地方想像與建構》作者)

讀者好評

  【讀者熱議】

  讀過一次就不會忘記的一本書!看到最後會忍不住驚呼:「欵?怎麼會?騙人!」 (cocobaby)

  相當引人入勝,一小時就唰唰地讀完了。(とけい)

  咦?這真的是給小孩閱讀的作品嗎?連成人都受到驚嚇的結局。
  以全知全能的「神」來當偵探,可以感受到作者想突破推理框架的企圖心!(sheep)

  不愧是麻耶雄嵩啊,讓人出乎意料的逆轉,看完之後跟朋友討論得津津有味,忍不住再重看一遍,發現更多伏筆在其中!(中二生)

文章標籤

瑞昇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789864011438_bc.jpg

繼《海盜女王》《薔薇忌》《倒立塔殺人事件》之後,
  多元風格的皆川博子,
  又將帶給讀者百感交集的閱讀感受!
  

  七篇小說意匠各異,「少女性」及「異常性」串連全書,
  冷靜又熱情、緩慢但緊張、絢麗且駭人……

  
  全書由<異常少女>揭開序幕,描寫戰前的日本,成長在有大院落的富裕家庭小姐久緒,偶然目睹家中園丁葉次受傷的痛苦模樣,進而發現自己是個受到痛苦與傷口所吸引的「異常之人」──。由此展開後續篇章,刻畫在昭和時代,懷著特異感性而活的女性們一生。
  
  這是一種不該被領悟的感覺不被普世價值觀所接受
  那扭曲的內心一隅你若無法將之深深隱藏終將成為不幸的存在
  猶如深陷流沙之中愈是掙扎愈是沉淪而下
  
  一旦背離正軌,就會被冠上「異常」之名。一旦遠離正道,就會踏上「異端」之路。
  身而為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被他人理解,也不敢讓別人知道的意欲和想法。
  你會選擇將其深埋於心,努力作為一個正常人而活,
  還是會任其恣意蔓生,直到它吞噬掉自我……?
  
  七篇以戰前~戰後的日本為時空背景的短篇小說,
  勾勒出跳脫現實日常的獨特世界觀,摹畫出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異常與扭曲。
  
  一旦理解了這種感受,或許你將再也無法回頭。
  
  〈異常少女〉
  尖銳的岩石一角,劃傷少年的腿。自傷口汩汩湧出鮮紅液體的畫面,映入少女眼中。隨之而來的高漲情緒,亦從少女心中傾注湧現,止不住地渲染開來。
  她本能地知道,那是一種「絕對不能被人發現的感覺」。
  
  〈卷鶴雞冠的一星期〉
  從未謀面的遠親逝世,男人代替母親出席了那場葬禮。男人以冷靜又置身事外的心態漠然地參與。然而,一個牽動他內心陰暗深處的女人,卻猝不及防的出現在他眼前。
  他知道,那女人心中也藏有相同的扭曲……
  
  〈展翅的太陽〉
  立志成為戰鬥機飛行員的義──小米的哥哥,是同學們尊敬與仰慕的對象,小小年紀的圭雄也毫無例外地憧憬著他,那情感激烈到近乎危險。在夢中,圭雄負責維修義的戰鬥機,而義總是會在擊敗敵軍後壯烈犧牲。於是圭雄在淚眼裡醒來。
  不會錯的……戰死者才是最受到深愛的。
  
好評推薦

 
 ──窺探那深埋於心的陰暗角落,遂而為其而狂!

  《怪物們的迷宮》小說家何敬堯
  《無臉之城》作家紀昭君  

讀者熱評
  
  戰前戰後的非日常背景中,那一瞬的夢境般、發瘋般的狂熱和美麗深深吸引著我。明知再繼續看下去會十分危險,但還是無法罷手地讀完了。──motopurin
  
  好久沒讀過這麼優美的文學作品。每則短篇都是飽和度很高的小說,而且隱約可以嗅到血的味道。很引人入勝的世界觀!──RIRI
  
  將皆川博子獨特世界觀表露無遺的短篇集。那種彷彿看見了不該看的東西的感覺,曾是少女的人應該都能體會。但有所體會的當下,又會覺得能感同身受的自己好像有點可怕。──Takako Sasano
  
  時空背景是那宛若亂世般的時代,但卻未曾露骨地表現出現實的殘酷。雖由過去與當下交織互述,整體看來卻又有著統一感。帶來一絲緊張氛圍。絕對值得一讀!──BEKKU

 

 

文章標籤

瑞昇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789864011339_bc.jpg

繼《玻璃蘆葦》《皇家賓館》之後,
第149屆直木賞得獎作家櫻木紫乃超越自我之作


  市井男男女女,心中各自抱著想要逃避的傷痛
  命運捉弄?性格使然?非關道德的生存之道
  再扭曲、再悲哀,也要活下去!


  她,自小與奔放的母親生離,十三歲的假期成了母女倆今生最難忘的相處記憶;十六歲在溫柔的鄰家阿姨陪同下墮胎,二十歲站上脫衣舞孃的舞台,其後結束兩段短暫婚姻,逃離兩個男人、拋棄親生女兒,不自覺地複製母親的命運。三十八歲一鳴驚人投稿現代詩作獲獎,就在一切看似漸趨安定之際,四十四歲的她竟遭遇橫禍,留下截去右大腿的結果……這一生輾轉顛沛於北海道,旁人看來紊亂卑屈、驚心動魄的際遇,她就這麼淡定地過著。

  櫻木紫乃以細膩冷冽的筆法,靜靜勾勒女主角壓抑的無奈痛苦,也揭開世間男女生命中深深淺淺的傷口,疼痛之餘卻又可以感受救贖的力量在字裡行間溫柔蟄伏──正如卷末所詮釋:所有人都是夜空中有生命的星子們,即使是一顆沒有名字的小星星,也有屬於自己的璀璨存在……

本書特色

  本書篇章架構精巧,作者展現高超的敘事技巧,藉由九個短篇不同人物的視角、以及他們紛紛擾擾的人生故事,名為「塚本千春」女子的形象逐漸鮮明。 

  不管是哭還是笑,都是同一表情的駑鈍模樣。  

  與瘦小身材不相襯的豐滿胸部,毫無防備的態度讓男人心旌動搖。

  是曾在歡場討生活、有過兩段婚姻的不盡責母親,也是追求自我、詩人潛質的創作璞玉。

  如同懸疑小說一般,讀者須以自己的想像來填補未曾明說的部分,也因此每位讀者對千春投射的情感不盡然相同。雖說是從眾人眼中拼湊出塚本千春的生命版本,但換個角度來看,千春就如一條若隱若現又不可或缺的線,串起了她身邊人物的故事,以本身的曲折撞擊每一個表面安定內裡騷動的靈魂,不經意間流露最深沉的人性。

  就是這樣一本娓娓訴說的小說,帶給讀者無限唏噓中的溫暖力量。

  <女體.塚本千春>

  從女人的身體裡誕生
  長著女人的身體
  到處充滿不可思議 這裡 那裡
  還有那個人想要撫摸的地方

  最初遇到的人
  是把再見說得很好聽的人
  生命中一再地出現另一個人
  最後又回到一個人的生活
 
  那個人進到我體內
  我卻無法進到那個人的身體裡
  冷卻的體溫 來來去去
  只是靜靜等待 結束的來臨

  可以盡情釋放嗎 真的可以嗎

  從體內不斷下墜的生命
  頭 和 肩 和 手 和 腳
  全都從我的體內掙脫
  啊 我是當不成母親的
  因為我這麼想
  因為我這麼想
  所以我逃了出來
  這裡是 哪裡

  第一篇:<一個人的華爾滋>
  豪放不覊的咲子,一邊與教她跳舞的山哥約會,一邊接待兩年不見的女兒千春。曖昧的情愫、為母的歉疚交織在假期……咲子知道這場夢遲早有一天要醒來,但可不可以等到她能從頭到尾正確地把一首華爾滋跳完?

  第二篇:<岸邊的人>
  面對寄託全部希望的兒子圭一和隔壁塚本家私生女千春,尋常主婦育子稱職地扮演「好媽媽」以及「鄰家親切阿姨」的角色。是的,她自覺已盡其所能保護所有人,但為什麼心中那份不甘願和不安卻幾乎壓垮了自己?

  第三篇:<藏身處>
  等了八年,終於等到阿兄回來了。舞孃麗香決定離開舞台,腦海中浮現和阿兄在沒有父母的家裡悠閒度日的光景。劇場是非常好的藏身處,只要化上厚厚的妝,脫光衣服,沒有人會發現她就是弒父兇手的妹妹……

  第四篇:<月見坂>
  和七十八歲尖酸挑剔的母親住在一起,晴彥認命地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千春這時闖入了他的生活,呆頭呆腦的氣質和毫無防備的態度讓男人心旌動搖,平靜生活就此起了漣漪,晴彥開始想要有些改變……

  第五篇:<三色旗>
  愛情也好、憎恨也好、嫉妒也好、憐憫也好……所有的感情都濃縮在那個殘酷的夜晚。那天晚上,桐子覺得可以分別和兩個男人交媾的自己,是一頭不知饜足、只知欲望的野獸。猜忌自此填滿婚後的生活,而被媳婦千春棄養的孫女亞亞子,會不會是桐子一家的救贖?

  第六篇:<逃亡>
  穿著露肩淺紫色連身洋裝,胸前深邃的峽谷,透著不檢點女人味的千春,能寫出什麼像樣的詩作?經營現代詩教室的巴五郎感到自尊被挑戰,卻克制不住體內核心的炙熱……一晌貪歡後將付出什麼代價?千春誠實地逃走了,而他卻無處可逃。

  第七篇:<冬天的向日葵>
  「咲子,妳女兒或許有一天會成為大作家喔!」奔波百里尋人,忠治多麼希望能傳達這個訊息。想為共度八年的女人圓夢,卻無意間又製造另一起不幸,忠治搖搖晃晃地走向車站,耳朵裡再也聽不見任何聲音了。

  第八篇:<稻草人>
  保德從女人出現的時間和季節,為她取了「千春」這個名字。故事得從她母親開始說起。無論再扭曲、再悲哀,人都要活下去。如今,女人的前半生故事就掌握在保德手中……希望有人閱讀,希望被誰閱讀,但到底是誰呢?

  第九篇:<亞亞子>
  《繁星點點》。亞亞子輕聲唸出印在藍色封面上的銀色書名,腦海中浮現出滿天繁星的夜空。
在亞亞子的內心深處,每一顆星星都平等地,在各自的地盤發光。也有幾顆流星就這麼劃過天際,消失不見了。但即使是消失的星子,也曾經有過璀璨生輝的日子。

名人推薦

  ◎小說評論家.《無臉之城》作者/紀昭君 專文導讀
  ◎推理.輕小說作家/薛西斯 真誠推薦
  ◎日本Amazon★★★★★星•感動好評


  「像星星一樣的故事。光總是冷冷的,但如果能伸手摸到的話,就知道星星有多燙。」──推理.輕小說作家/薛西斯 

  看完之後令人起了雞皮疙瘩。很久沒有看到這種小說了。一口氣看完之後,會讓人沉浸在無法言喻的靜謐氛圍中,雖然悲慘卻又帶點溫暖的亮光。是今年看過的小說中最精彩的作品。──yoshi1972

  非常巧妙的描述手法。雖然本書是一部連續短篇,不過卻沒辦法只憑內容來理解千春的全部,就像是懸疑小說般,讀者必須要在這些連續短篇中,想像在她身上所發生的事情。面無表情,偶爾會令對方感到焦躁的千春,也會隨著讀者而出現不同的解讀。──沙棠舟

  不論是哪篇作品,都以細緻的筆觸描寫出逐漸墮落的人生。其中也出現了微小希望,或是彷彿能帶來小小救贖的部分,在最後,於本書中登場人物的結局及未來,幾乎不會令人感到陰暗或是絕望。──Happy End Café

  雖然已經拜讀過許多充滿作者獨特氛圍的作品,每次還是能夠得到共鳴、同情與感動,推薦給第一次看櫻木紫乃作品的人。──doba

  櫻木紫乃的這部小說,真的是充滿了魅力。文章的表現力也非常棒。尤其是性愛的部分,竟然能用這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文字來表達。只能說是部傑作。──えいっちゃん

  以極具迫力的現實感,描寫著背負著哀傷生存的人們,他們所擁有的哀愁和苦痛。雖然在閱讀時一度令人感到悲痛,最後卻能得到救贖。櫻木紫乃真的非常善於描繪人性。──Audrey
 

文章標籤

瑞昇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789864011155.jpg

虛構與現實拼疊交錯
有如萬花筒般璀璨華麗的懸疑小說
皆川博子繼《剖開你是我的榮幸》《薔薇忌》之後,獻上精密推理傑作!


  ◆《哪啊哪啊~神去村》日本知名作家‧三浦紫苑 跨刀解說
  ◆新銳小說家‧何敬堯 專文導讀

  二戰時期,一所教會學校裡,少女們流行接力創作小說。
  一本蔓玫瑰花紋框格中僅寫上標題《倒立塔殺人事件》的美麗筆記本,
  被混進其他書籍,悄悄擺放在圖書館的書架上,
  是圖書職員忘了貼書標,還是別人的藏書不小心放進來呢?

  巨大的謎團誘引著少女們,
  第一個拿起那本筆記本的少女,提筆寫下故事開端。
  第二個、第三個少女接力為它寫下後續。
  然而,由於一名少女的死亡,暗藏在故事裡的恐怖企圖躍然浮上檯面……

  來路不明的筆記本主人是誰?
  每一則創作都傳遞什麼幽微祕密?
  花樣年華的少女死因為何?
  與倒立塔恐怖傳說又有什麼關連?

  塔外,敵軍轟炸滿目瘡痍;塔內,推理創作如火如荼

  躲入防空洞避難,等待空襲結束的學生們,在防空洞裡頌唱著〈藍色多瑙河〉,短暫忘卻隨時可能死於下一秒的恐懼──1945年(昭和20年)二戰時期,於敵軍隨時都有可能發動空襲戰火的處境中,人命如螻蟻般無足輕重。砲彈轟炸、機槍掃射,動輒近百人轉眼間隨即失去生命。

  阿部欣子於戰爭期間失去親人,輾轉寄居到同學三輪小枝家中。

  新學期開始不久,阿部在三輪小枝的請求下,閱讀起一本標題為《倒立塔殺人事件》的手寫稿書冊。書稿內頁筆跡明顯前後不同,阿部得知那是多人接力創作之故。

  接力撰寫故事的其中一名少女上月葎子,於空襲時,躲入學校的教堂,慘遭炸死。

  乍看似是樁意外的不幸事件,卻令同樣接力撰寫故事的三輪小枝暗自心生疑懼和不安──明明附近就有一個方便躲藏且不易成為敵軍轟炸目標的防空洞,為何上月偏偏跑進容易成為標靶的教堂裡?

  隱匿在虛構創作背後的真實惡意,以少女的死亡為序曲,就此揭幕!

  相互扶持的患難情誼,青春歲月的藝術洗禮

  一個偶然沒有警報的午休時間,我去了「祕密老地方」。上月葎子和七尾杏子也在那裡,就像約好了似的。

  我們不怎麼交談。我已經讀完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了,所以開始讀七尾杏子說她喜歡的《白痴》。堂哥留給我的書裡也有這一本。我們三個人依偎在一起抵禦寒風,各自看書,而杏子會素描,來打發時間。食物匱乏,我們總是餓著肚子,但能與兩位大姐姐在一起,我心滿意足。

  倒立的視角,扭曲的戀慕,奏起一首愛的輓歌

  十年前……如果那時妳沒有嘲笑我,我的人生,還有妳的人生,是否應該截然不同?還是遲早都一樣會走到這一步?
  厭惡與憎恨,是兩種不同的感情。對於厭惡的對象,只要遠離就行了。但憎恨卻酷似深切的愛慕。
  蟄伏十年,仍不能了斷的恩怨……
  我準備要讓背叛我的人瘋狂。

讀者好評

  ◆日本亞馬遜五星評價!各界讀者好評讚賞連連!

  真實歷經過戰中與戰後動盪時期的本書作者,將「那時」的自己投射進來一般具體描述,並重疊上幾近幻想的世界,構築了這不可思議的故事。如同美麗的玫瑰多刺般,書中情節發展非比尋常,但若思及不可否認的精彩結局,也就甘之如飴了。──東的閑人

  不讀到最後,絕對無法得知扮演「被害者、犯人、偵探」的書中角色分別是誰。第一次看到這種不可思議的推理小說。閱讀以後有很高的滿足感。──Kise

  說到皆川博子作品的特色,多是文學性十足且唯美幻想的上等文章,令人恍若酩酊如醉的頹廢氛圍、清濁並立的世界觀、美麗的登場人物……難以逐一細數,總之,她的作品擁有一旦身陷其中便無法自拔、彷彿毒品般令人上癮的魅力。──Masami

  說穿了就是作中作,但作者在書末發動了隱藏起來的陷阱,令人完全措手不及……。是個讓人看完了以後還會不由得沉浸在故事裡的世界一般如真如幻的小說。──Miltupi

文章標籤

瑞昇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